从当代文艺现象反思文化艺术的生长之境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当代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今文学艺术出现了大面积的增长点。以电影产业为例,“新千年”以来中国电影便开始走上了商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当代文艺政策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今文学艺术出现了大面积的增长点。以电影产业为例,“新千年”以来中国电影便开始走上了商业化发展道路,十几年来一直有进步表现,以票房突破400亿、观影人次12.6亿为标识的2015年,其产业环境和票房收入均达到了新的高度。表面上看这是消费群体的一种消费选择,实则是无形资本作用下的市场选择。
一、资本作用下的市场选择
2016年初,仅影片《美人鱼》单片的票房便33亿有余。抛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不谈,这种高票房现象本质上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一方面,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和快速攀高的制作风险需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缓冲和平衡;另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观众培育,中国已经成长出了一批“新兴中产阶级”,他们开始对电影有了一种类似“生活必须品”似的精神消费需求。从产业上游看,电影制作者的“经验图式”发生了变化,其创作假设与观众的心理预期有效契合。从中间环节来说,市场选择与营销考虑了更多的地域、人文环境以及消费者的偏好。从终端放映设备数量的增加来看,院线公司的战略性扩张都直接导致了高票房现象。从题材上看,较火热的类型集中在讨论爱情、成长、奋斗、实现梦想的青春题材,这种题材选择也成为了意识形态健康多元发展的隐忧,我们不免感叹当代的电影已成为娱乐消费语境下商品属性鲜明的工业化产品。
相较而言,文学界也曾因“生产结构”方式发生变化,出现集体向市场化转型的趋势,在文学资本的运作下呈现出审美的泛化与消解现象。90年代文学界曾出现过通俗文学在强势的消费主义文化支撑下叙述的勃兴、政治主旋律文学也在政治的庇护下存一席之地,而以思想启蒙和审美自律为诉求的“纯文学”却面临生存危机。市场经济的驱动,加速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政治意识的冷漠和享乐主义的热衷。
二、媒介环境变化与创作走向
现代技术带来了新媒体、新新媒体、大数据,使得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制约,获得了更自由、更富想象力的空间。网络文艺的勃兴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和艺术生长的形态,人们的欣赏习惯开始沿着这样一个逻辑发展:从电视到电影到回归网络电视再到移动终端,这个从小屏到大屏回归小屏乃至微屏的发展路径。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当下影视创作重要的来源,甚至有人预言,影视编剧虽然艺术上不能与网络编剧的写法苟同,但受市场的大势所趋将会有一部分人走入网络创作大军。“网络文学浪潮汹涌,从文学生产到作品营销,都已被网络平台纳入到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内容、风格、选材都契合着读者市场的追求,……它从出场开始,就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①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如去年的《九层妖塔》《琅琊榜》《大汉情缘之云中歌》均因构思天马行空、情节生动有趣,备受网友追捧而获得不错的票房和收视成绩。
此处,仅讨论了电影、文学现象,文艺现象还有很多我们言之不及的领域:音乐、美术、戏剧、诗歌、新媒体艺术等等,这些艺术遍及在信息环境下的各个角落难以形成合力。
三、当代文艺思潮之思
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当代到底可不可能有文艺思潮?难道当代的文艺思潮或者文学运动要在网络上展开?中国历史上的五四新文艺、抗战文艺、新中国文艺都都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找到时代根据。大部分的文化思潮的运动发起都是由文学期刊策动,但是在纸质媒介日益衰落的当代,文艺思潮要通过什么媒介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呢?我们每日都浸蚀在一个嘈杂的社会环境当中,不断的调整身心来适应着社会巨变。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阶层同建国初期一样多元复杂,但是却没有那时的阶级矛盾尖锐;人们不同程度的适应了现代市场化环境下无形的规则,国家维稳对文学活动进行“软管理”,政治文化上也没有根本的动力。历史上纸质媒体策动的文学运动与当今媒介、信息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创作者们多数选择了一条内行深谙的生存道路,即便是先锋的作家也都慢慢转型,为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而做出妥协,使得精神产品沦为传播载体和商业广告的宣传工具。
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文艺本身以及围绕文艺的方方面面,比如主题、题材、技巧、媒介、社会、经济、受众、传播等等的一切随着时代的发展都会有新的增长点。
文章来源:《产城》 网址: http://www.cczzs.cn/qikandaodu/2021/0619/538.html